喜报连连振奋人心,硕果累累勤育英才

近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20年度各类奖学金评审结果,我所2人获优秀导师奖,1篇论文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人获院长特别奖,3人获院长优秀奖,3人获大恒光学奖。获奖名单如下: 

  202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全院共173 

  姚保利,卢孝强 

  202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院共100篇) 

  李曼曼(姚保利) 

  博士论文题目:涡旋矢量光束与微粒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2020年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全院共80人) 

  陈亚雄(卢孝强)、潘安(姚保利) 

  2020年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全院400人) 

  李睿敏(汶德胜)、李思奇(赵卫)、谢鹏(王屹山、张文富) 

  2020年大恒光学奖(全院光电领域共20人) 

  郭俊江(彭波、郭海涛)、卢志舟(赵卫、王伟强)、薛明园(孙传东) 

  热烈祝贺西安光机所以上师生获奖,希望广大研究生以他们为榜样,拼搏进取,争创佳绩! 

  获奖导师介绍 

  姚保利,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致力于信息光学和生物光子学领域研究,主要在超分辨光学成像理论与技术、光学微操纵技术、数字全息显微、矢量光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多次被中国科学报、科学网、陕西日报、西安日报、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本领域国内外同行中形成了重要影响。例如他领导的超分辨光学成像团队研发的结构照明显微镜D-SIM,一经发表公开就得到了国内生物医学研究机构的强烈关注,发表在SR上的一篇论文,下载量超过2.6万次;一篇投稿OL的论文只用了8天即录用发表;多篇论文被选为期刊封面论文,并被转载和列为高下载量论文。研制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结构照明超分辨显微成像系统,分辨率达到90nm同类技术国际最好水平;研发的激光光镊产品成功投放于市场并出口加拿大;研制出国际首台双光子激发激光扫描实时立体显微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章节6部,授权发明专利18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日本“高速成像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任中国光学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陕西省光学学会、陕西省物理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显微仪器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高速摄影和光子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新方法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光子学报》编委,《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编委。培养的研究生多人获得“优青”、“洪堡学者”、“中科院优博”、“陕西省优博”、“全国光学工程学科优博”、“中科院院长特别奖”、“美国光学学会鲍里斯.斯托伊切夫纪念奖”、“德国林岛诺奖获得者大会最佳海报奖”等荣誉。 

  卢孝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主要从事智能光学、光学遥感数据处理、机器视觉、模式识别方面研究。主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近五年发表100多篇国际学术论文,其中包括100多篇IEEE Transactions 汇刊论文,十多篇国际A类会议论文,7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世界前0.1%),15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世界前1%)。担任国际著名期刊的编委:遥感领域TOP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IEEE GRS LettersNeurocomputing Cognitive Computation ;担任Lead Guest Editor 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SCI, IF=6.387)。担任IEEE TIPIEEE TCSVTIEEE TNNLSIEEE TCYBIEEE TGRS30多个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担任CVPRIJCAIIGASSACM MM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100多次。 

  获奖学生介绍 

  李曼曼,光学工程专业,2012级直博生,导师姚保利研究员。主要从事特殊光场与微粒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基于理论和数值模拟,提出一种沿横向(垂直于光轴方向)操纵微粒旋转的方法,使得沿垂直于光轴方向旋转微粒成为可能;研究发现微粒在各种偏振涡旋光束中的不同轨道和自旋运动形式,并提出一种基于光学轨道角动量操控微粒自旋的方法,拓展了光学微操纵技术的操控能力。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NanoscalePhysical Review AOptics Expres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1篇,被引用170余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1”原始创新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等科研项目。 

  陈亚雄,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2017级博士生,师从卢孝强研究员。在学期间主要从事深度哈希的多媒体检索研究。基于大规模数据的检索任务,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开发了一系列多媒体检索算法,实现了多媒体数据有效地高效交互,并为信息检索服务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此外,部分学术研究正同产业应用相结合,从而使得学术研究产生社会价值。还参与了中科院拔尖人才项目、国防科工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重大项目。基于上述研究,已经发表高水平SCI论文 8 篇,EI论文1篇,其中包括中科院SCI一区4篇,SCI二区4篇,汤森路透JCR分区 Q1 8 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影响因子累计之和为59.96。同时担任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Neurocomputing Pattern Recognition等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由于上述的阶段性成果,已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光机所优秀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多项荣誉表彰。 

  潘安,光学工程专业,2016级博士生,师从姚保利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定量相位成像术和计算显微成像技术。毕业论文题目为高分辨率大视场快速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方法研究,简称FPM技术,开题、中期和答辩成绩均为优秀。他提出了一种无需先验信息的混合系统误差矫正算法,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基于半球形数字聚光镜照明的FPM成像系统,合成数值孔径1.05,分辨率244 nm@波长465nm,视场14.6 mm2,景深0.3 mm,空间带宽积2亿4500万像素。共发表同行评议论文14篇,参与国内外会议并作报告10次,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10篇,EI检索论文4篇,最新影响因子总和46.221Google Scholar引用次数106次,H值为7。担任Optica, Opt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等期刊审稿人。曾荣获5项国际奖项、4项国家级奖项和10项校级奖项,如2020年中科院院长特别奖、2019OSA鲍里斯·斯托伊切夫纪念奖学金、第69届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最佳海报奖(林岛学者)、20192018年博士生国家奖学金、2018年首届中科院大学唐立新奖学金、2017SPIE光学与光子学教育奖学金、2016年《国科大》杂志第三期封面人物等。 

  李睿敏,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2015级直博生,师从汶德胜、宋宗玺研究员。20178月被推荐至香港进行联合培养,主要从事基于视觉数据的人体行为分析及其在康复医疗中的应用研究。从行为识别,时序行为检测和行为质量评估三方面入手,针对康复医疗领域下的行为分析需求,提出了基于关键片段描述子和步长矩阵模型的行为识别算法、时序行为检测算法和精细行为评估算法,并设计了康复医疗场景下的数字化视觉行为追踪系统,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与行为相关的疾病的辅助诊断和机制探索。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IEEE AccessThe Journal of Engineering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篇(中科院2区,JCR分区Q1),EI论文2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次。曾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 

  李思奇,光学工程专业,2016级硕博连读生,师从赵卫研究员。在学期间主要从事基于光学超表面的光场调控及其应用的研究。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H-863和院先导B类专项等重要科研项目,对研究课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创新成果。解决了基于超表面的全矢量偏振测量和全角动量复用/解复用等关键难题,为集成化自旋光子器件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两篇发表在Wiley旗下期刊Advance Optical Material上,单篇最高被引20余次。在学期间参加了第十二届亚太近场光学会议(12th APNOF)、第九届光流体多学科国际会议(IMCO2019)、第七届光电子学及微纳光学进展国际会议(AOM)等,并且获得了12th APNOF国际会议的“最佳学生口头奖”。曾先后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科院院长优秀奖,大恒光学特别奖,朱李月华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等多项荣誉表彰。 

  谢鹏,光学专业,2017级硕博连读生,师从王屹山、张文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首届博士生,主要从事光子芯片领域研究,主要开展了集成微腔光学频率梳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基于光学微环谐振腔,探索了孤子光频梳和量子光频梳的产生,采用时间透镜技术和异步采样方法对腔内孤子演化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捕捉孤子碰撞、湮灭和产生等瞬态现象,描述了其动力学过程。基于孤子光频梳产生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单光梳和双光梳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微波信号的产生,获得了高信噪比、高频的微波信号。曾获国家公派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培养一年;并曾以访问学生身份在哈佛大学从事科学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PEXJJAPPhysica Scripta等期刊上发表6SCI论文;曾受邀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哈佛大学做学术报告;曾任国科大记者团副团长、西光所研究生会主席;曾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祖同奖学金特别奖,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十佳记者、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人教处  供稿)

附件下载: